追梦不怕苦,文学路上五十载—–曾沛

谢祯琳(177365)、刘秋丽(179506)

访谈人物:曾沛
访谈日期:2017年2月25日
访谈地点:曾沛家

曾沛,原名曾玉英1946年生于吉隆坡。1968年,她开始以曾沛为笔名投稿。她多篇的小说发表在南洋商报南洋小说栏。其它比较定期的作品则多发表在星洲日报妇女版每月专题。1978年,她受邀加入大马写作人协会。自从她担任理事后,她时常与众多志同道合的文友们互相砌磋、共同推动文学活动。曾沛出版短篇小说集有《行车岁月》、《行云万里天》、《曾沛文集》。微型小说集有《勿让爱太沉重》、《拍案叫绝》、《原创》及《缘来是你》。小说《行车岁月》及《人到老年》更被选译成马来文。她在2005年获马来西亚最高元首封赐PJN拿督勋衔。如今,她担任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会长。

“近年来,东南亚的华文微型小说的创作图景可用‘异彩纷呈’四字来形容。马来西亚的华文微型小说创作,则有如一幅五光十色的光谱。曾沛的微型作品,正是这光谱中的绚丽一景。”
——古远清《曾沛微型小说的质感与美感》

文学启蒙于悦读,初试啼声获肯定
71年前,也就是1946年的6月10日,马华文坛里一颗翠绿的种子开始萌芽。她便是本文的主人翁——曾沛,原名为曾玉英,出生于马来西亚吉隆玻。
一个作家的创作起点往往都离不开两点,第一就是喜欢看书,二是喜欢文字。曾沛从小就热爱阅读和写作。“我所讲的“阅读”并不是你们所讲的阅读看书。我的“阅读”是喜悦的悦。”曾沛从小就在独中就读,功课压力真的很沉重。但是,一到放假,她就会借很多书回来看,家人都非常惊讶,害怕她会负荷不了这样阅读的方式。但是她从不觉得这是负担,反之她很享受阅读。她喜欢在考完试后可以很轻松,不用应付考试,随心所欲的看书。对她而言阅读是很愉快的,而且可以疏解压力。当她阅读时,整个人就会沉醉在作品的情节当中,她很享受这种感觉。

从《苦儿流浪记》、《鲁宾逊飘流记》等少年小说,再到《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人物众多的小说,曾沛把书当作她的精神粮食,吸收它的养分。她觉得书里面每句话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她认为对自己受到最大影响的书是中国古典的书籍如四大名著、儒林外史等。“我对这些书感到非常有兴趣是因为书中的人物众多。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虽然讲的都是大家族、爱情,但对人物的关系,出场都安排地非常好。”她看书是看文章的内容,而不是文章的作者。她欣赏所有她认为是好的文章,尤其是有正能量的文章。因此她从来就没有特别沉迷于某一个作家。

“我什么书都看,吸收养分。哪一个作家写的精神很正面,哪一个作家情节写得好,我就欣赏。所以我就是取她们的长处。这不是说我要成为一个作家,才去取她们的长处,而是我欣赏她们,我就去学习。这并不代表我会学习她们全部的作品,像有的人爱张爱玲爱得要死,我不会的。我只是欣赏我自己喜欢的那一部分而已。”曾沛认为阅读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百分百接受,还要懂得思考,要知道如何分辨好与坏,对与错,并且自己从中学习。她读过许多的书,然而相比之下,她较为不喜欢阅读翻译小说。因为她认为翻译的文章不能百分之百的传达作家原本所要表达的含义。

除了阅读,她从小也喜欢写作。从四年级开始,她的作文都是贴堂的,老师们赞不绝口的。她认为这是因为她读的书多。在她19岁高三那一年,见教与学月刊主办第二届全国短篇小说比赛,她写了人生中的第一篇小说《病人》,并且决定投稿参赛。写这篇小说时,她高三尚未毕业,本应该参加学生组。然而由于截稿时,她已经毕业,于是她犹如初生之犊般决定参加公开组。在那之后,她才得知参赛作品除来自全马外,也包括新加坡、婆罗洲及泰国等地区,所以她不敢怀有任何希望。可是,成绩揭晓时,她竟出乎意料之外地得了优异奖!这给了她莫大的鼓励。这场比赛让曾沛获得了马华文坛的肯定,也让她决定继续写作之路。她开始正正式式地参与笔耕,并给自己起了曾沛为笔名,取其干劲、文思充沛之意。曾沛虽然很少主动参加比赛,但是她在文学路上依然获得很多奖项。

多重身份少时间,创作之路遇阻碍
曾沛虽然也有写散文,但是她却更偏爱于小说。她认为小说就是生活,所以她热衷于写小说。曾沛是以短篇小说为写作的开端。短篇小说的字数长则一两万字,短则六七八千。刚开始时,她拥有充裕的时间来写短篇小说。
1971年,曾沛与丈夫合资经营运输行业。1978年,曾沛在筹组期间受邀加入马来西亚写作人协会成为永久会员,较後担任理事副财政以及多届财政,现在更成为了作协的会长,是作协非常活跃的一份子。1981年,曾沛成为马华妇女组领袖,并兼任《首都妇女》主编,积极参与带动广大妇女群思想的运动。对外,她忙拼搏于事业,忙于参与社团,忙于政治活动;对内,她还要成为一名孝顺的好媳妇,顾家的好妻子,尽责的好母亲。

“我创作路上最大的阻碍就是时间。” 多重的身份大大的压缩了她的写作时间。 这是她写作路上的一大瓶颈,但是却没有成为她放弃文学创作的理由。当她发现问题后,她就开始调适自己。她发现写微型小说更为适合自己,于是开始缩短自己的小说字数。有了写短篇小说的基础功底,写微型小说难不倒她。她认为微型小说篇幅虽然较短,但却是充满了智慧的结晶,只短短几句话就能带出大道理,一针见血。此外,纵使时间再忙碌,曾沛依然不改她热爱阅读的习惯。她善于利用每一分空闲的时间看书。

曾沛不是一名多产的作家。由于时间的限制,她只能断断续续的写作。作品虽然不多,但是她却从未间断过。她白天忙碌,所以常常是在三更半夜趁孩子睡着后的时间写作。她还调侃的说道古人凿壁借光,只为读书,而她却连灯也不开,就这样在黑蒙蒙的环境下,直接把灵感跃于纸上。等到空闲之时,再抄写出来,加以整理。她还提到以前的写作工具不如现在发达,就只有纸和笔而已,所以如果抄写过程中出现错误,或有新的东西要添加,就必须重新抄过。所以写作是必须有毅力的。

迄今为止,曾沛写了不少优秀的微型小说,字数约为一千五左右。2003年,她的小说《人到晚年》被国家语文局选译成马来文。她所写的微型小说不仅仅在马来西亚得到认可,亦多次得到国外评论家的好评,作品也被收录在国外的文选集中。她多次代表马来西亚参加世界微型小说研讨会,更在2004年被推选为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的副会长,奠定了她的文坛地位和影响力。

在征服了微型小说之后,曾沛还想再继续挑战。她说越简短的小说越难写。因为要把完整的人物背景,故事情节用简短的句子表达出来,是十分困难的。而她就是喜欢挑战困难,所以继微型小说之后,她还继续挑战了约600字的闪小说,甚至是更少字数的微小说。

内容题材多层面,灵感来源自生活
曾沛善于观察人性,对人的心理极为感兴趣。无论是在看书,看电视剧,亦或是在现实世界中,她都喜欢观察人的行为举止。“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做?”这是她常常在思考的问题。她说人往往只会看到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其他人的优点。只有懂得站在别人的立场,才可以更加了解人性。这不单单有助于她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更使她可以将笔下的人物描写得更具体,更现实。

东瑞说曾沛的小说中写上班族人写的很透彻。这是因为她是生意人,因为这些人物和她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上,不仅仅是上班族,曾沛的作品是涉及多层面社会的,内容主题丰富多彩。其中包括了商业、政治、女性、老人等各式各样的题材。她经营运输业,所以善于描写运输工人们的生活,还写了一系列运输行业的小说,大多收录在《行车岁月》中。她活跃于马华妇女组活动,热衷于推动妇运,所以笔下出现的女上班族和新女性都是令人敬佩的典范,如《媳妇》、《抉择》等。这些题材的灵感其实主要都来自于她的生活。她周围的一切人与事都是她取材的大宝库。曾沛说过“生活平淡的人写不出精彩的小说。”所以她热爱她的生活,积极投入生活中的一切事物。所以她说她从来不缺乏题材。

此外,在曾沛的小说中是充满爱,充满正能量的精神。她不喜欢将故事写得凄凄惨惨,也不喜欢将女性当作弱者。她希望她的作品是传递正能量的,但却不是以说道的形式,而是将它埋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她喜欢阅读,吸收了不同作家的思想精华、精神智慧,融成一体,将自己体悟的东西写出来,这就是她写作的动机。她认为写作一定要有感悟和冲动,才会有动力写出优秀的文章。

英国著名作家伍尔夫说过:“人生经历对小说有很大的影响,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例如,康拉德如果不能当上一名水手,他最好的一部分小说就会毁灭。如果剥夺了托尔斯泰作为一名士兵所获得的关于战争的知识,剥夺了他作为一个富家公子所受的教育给予他的各种经历,以及由此所获得的关于人生和社会的知识,《战争与和平》就会变得令人难以致信地疲乏无味。”所以曾沛小说的成功是与她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的。

巧遇伯乐得赏识,努力之作终面市
1987,这一年她41岁,这一年是她创作生涯的第22个年头,这一年是她文学路上的转折点。在这之前,曾沛仅仅是将自己的作品投稿于各大报刊发表连载,从未想过自己的作品可以出版成书。然而,一场文艺营改变了她的想法。

那年,大马作协主办了第二届国际文艺营。在这一场文艺营中,由于曾沛自己没有出版书,所以就在书摊里努力的帮别人卖书。就是这个努力的身影引起了其中一位主讲人——来自香港的东瑞先生的关注。但是当时两人并无过多的交流。回到香港后,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东瑞先生在一个活动所送的写作人季刊上看到了曾沛的作品《媳妇》,回忆起了那个默默为大家努力的身影。因此,两人开始有了书信的往来。
东瑞先生非常欣赏《媳妇》,便叫曾沛将其他作品也一并寄给他阅读。然而,当时的曾沛未将作品集结出版,所以只是寄了一些作品的剪报给他。却不料想东瑞先生为她的每一篇文章都附写了赏析和意见,更鼓励她将作品结集出版。同时,他还一再给予曾沛肯定,并且承诺会尽力协助,包括写序。在东瑞先生看来觉得曾沛没有出书很可惜。因为不出书就没有人能够评论她的作品,她就无法听取更多人的意见。

经过东瑞先生的肯定和鼓励后,曾沛下定决心将自己的作品结集出版。于是有了短篇小说集《行车岁月》的面世。东瑞先生也如约为这一本书写了一篇《一颗美丽的心灵》作序,并且在序文中对书里的每一篇小说都道出了他的读后感和赏析。这篇序也引起了中国文坛的注意,还特地为曾沛做了两次的专栏特辑。

在出第一本书时,发生了一些小插曲。由于内容多与商业相关,所以曾沛一度被读者认为是男作家。直到她的第二本书《行云万里天》出版后,才发现她是女作家。因为在她的第二本书中收录了以女性描写为主题的小说,其中对于女性的描写极为真实细腻,所以才被发现原来曾沛是个女娇娥。

除了东瑞先生,曾沛的小说集还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还为她的小说集主办了推介礼。不仅如此,在她的小说中还有家人们爱的加持。在她的第一本小说《行车岁月》中,所有的插图都是她的大儿子在阅读过她的小说后,亲手为她画的。这也证明了她的小说文字浅白易懂,完全可以让青少年了解她所要传达的含义。此外,她的第二本小说集虽然没有插图,但是小说的封面也是其次子所画。所以这是充满爱的作品。

无巧不成书,《行车岁月》和《行云万里天》两本小说集,也都以“爱”为主旋律,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把爱与人生、社会紧密联系,内容包括对生命价值不断寻觅、拼搏、奋斗、进取的自爱;体现亲情与人情之间高尚、宽容、牺牲的爱;以及人物与乡土之爱之间种种的矛盾和冲突。两本小说都是以“行”字为开头也是经过了作者巧妙地安排。

然而,对于第二本小说《行云万里天》的出版,曾沛是留有遗憾的。因为那本书印刷时使用了品质不好的纸张,所以导致书出版不久,就出现类似于发霉的点点痕迹。这让曾沛觉得十分的难过。

除了上述介绍的两本短篇小说集之外,曾沛还出版了微型小说集《勿让爱太沉重》、《缘来是你》和《拍案叫绝》。她的著作不仅仅在本地出版,就连国外出版社也为其收集作品出版,如中国厦门鹭江出版社就出版过《曾沛文集》。还有其他虽不是专集,但也有收录曾沛作品的文集更是多不胜数。

创作路上不停歇,岁月虽老亦不弃
曾沛今年71岁,创作路上已经走了半个世纪了。问她是否想过停下来,不再费神费脑的写作。她的回答却是异常坚定的“除非我不再有灵感,写不出东西了,否则我会一直写下去,永不停歇。”这是一个爱好者对自己兴趣的追求,也是一个写作人对文学的热爱。这是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岁老而改变的坚持。

在与曾沛交谈的过程中,她多次提到了王蒙。王蒙是中国著名作家,今年82岁。他年龄虽大,却还在坚持写作,并且在2015年时以80岁的高龄首次获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这边风景》。这种坚持的态度让曾沛十分佩服,同时也将他视为学习对象。

如今的曾沛不再需要为事业拼搏,儿女也已经长大,所以多出了许多的时间可以悠闲的写作阅读。从前在晚上摸黑创作的习惯,如今也已经调整到早上了。她觉得晚上写作,会越写越想写,写到很夜。脑细胞过于活跃还会导致失眠的现象,对身体健康影响很大。所以后来改为一有灵感就早上写作。写完才吃早餐,做运动。偶尔有空的时候再写。晚上的时间就用来看电视,让大脑休息,不用一直思考。“我的写作方式和我的生活作息是息息相关的。我喜欢一气呵成,一次过将小说写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她喜欢写微型小说的原因。

在曾沛年轻时,一直有个梦想,希望写一篇长篇小说。由于忙碌生活,所以使她无法达到这个梦想。于是,她将这个梦想定在她退休后实行。然而随着时间的过去,她发现到自己更喜欢挑战以简短的方式写小说,以短短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并在故事中埋藏大道理让她觉得更有成就感。她提到写长篇小说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构思人物背景,人物性格,故事环境,故事细节等问题,非常伤神,所以目前并没有安排在她的计划之内。她说这或许就是她创作生涯中唯一的遗憾,因为她什么形式的小说都写过,就是唯独缺少了长篇小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曾沛也希望有一本自传记录自己的人生故事。这也是她目前正在进行着的计划。除了偶尔有灵感时候写作,她现在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整理着自己的自传。曾沛的散文也写得很好,但是却没有出过散文集。所以她的自传是以散文篇章的方式记录着自己人生的一个个阶段。自传中所收录的散文篇章,如《不一样的童年》、《我回来了》、《三星伴月》、《合家欢》、《情牵吉隆坡》、《吾家子女》、《吾爱吾家》、《活出精彩人生》、《作家的家》、《我的文学路》等散文都是关于她的生活点滴的。此外,在这本自传中还将收录一些她的代表性言论和采访,以及一些解读曾沛的评论性文章,如白舒荣的《生活的万花筒艺术的百草园》等。她打算让这本自传以电子书的形式发表,让喜欢她作品的读者可以更加了解她生活经历。

整理完自传后,曾沛还希望自己可以再出一本小说集。她想要把自己所写的短篇小说,微型小说和闪小说结集成书,让想了解小说的新人可以一目了然的知道各式各样小说的特点。然而,闪小说的篇幅过短,只能写出小说的特点,难以描写详细,只能靠自己发现,所以不确定有没有作用,有没有出版的必要。不仅如此,她还希望可以整理出历年来各大评论家对她作品的赏析。因为她说通过别人的评论和赏析可以更加了解自己作品的优缺点,甚至乎会发现别人眼中自己从未发现的观点。

推动文学不留力,成功不忘提后辈
除了创作,曾沛在推动文学的工作上也是不遗余力地。她认为推动文学比创作更为重要。71岁高龄的她已经从事业和政治的漩涡中抽身而退了,唯有文坛让她至今留恋不放。年龄无法阻挡她渴望为文学付出的心。即使岁月一日日老去,她也依然活跃于马华作家协会,依然积极投入推动马华文学的活动。

马华文学是华人在这片土地立足的见证。马来西亚至今保留12年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在文学接轨方面从未出现过断层的现象。这是其他东南亚国家没有做到的。所以她对马华文学的发展非常引以为傲。

曾沛在作协成立之初便加入作协,是作协的第一批元老级会员,至今已有39年。她对作协有很深的感情。在她的一篇散文《作家的家》就提到了她认为作协是写作人的家,如今她是作协的会长,是这个家庭的大家长。她爱这个大家庭,自然就对这个大家庭有义务和期许。在作协中有不同年龄段的作家。例如老一派的有年红,马仑等;中级的有李忆莙、陈政欣等;年轻一派则有周锦聪、吕育陶、刘育龙、黄建华、吴鑫霖等。

“我们老中青之间没有勾心斗角、没有代沟,因为对组织有共同的使命与期许。”他们对组织共同的使命就是推动马华文学。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们办了许多的活动。例如海鸥文学奖。海鸥文学奖是给年轻的人参加的比赛,至今已办过七届的海鸥文学奖,而且他们还发掘了很多年轻的写作人。“我们就鼓励他们创作、投稿、帮他们出版合集。每一届得奖的作家,我们都会把他们留下来,后来就慢慢地担任作协的理事。所以现在作协里有很多年轻人。”这也是希望作协可以一代传一代,无间断的传承下去。

不仅如此,最近作协还把海鸥文学奖改成海鸥青年文学奖。因为之前的海鸥文学奖没有特定的年龄限制,很多作家都可以参赛,所以年轻一辈的作家就很难被发掘。“海鸥文学奖”的转型主要是为了选出更多青年作家,以达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今年是第一年举行海鸥年轻文学奖。曾沛希望年轻人能够借此平台发挥文学创作,促进马华文学的发展,并提升文化的素养。

图:首届海鸥青年文学奖:陈凯希(中)在黄建华(左三)及曾沛(右三)的陪同下,颁发特别奖座及奖金给予小说组得奖者,分别是王修捷(右起)、黄玮霜及谢明成(左二);左一为曾翎龙。

除了海鸥青年文学奖之外,她还开办第二届深耕文学创作课程。此课程要旨在于培养培育文坛新秀及文学爱好者。课程类别分为诗歌组、散文组及小说组,总共有十堂。第二届深耕文学创作课程深受大家的欢迎,反应很热烈。曾沛指出,不是每个人都有创作的天赋,但后天的努力相当重要。她勉励年轻人多深思、多创作、为生活注入热情,以写出更突破性的文章。曾沛也说到“我们不是栽培人才,我们是给他们机会。这就是我们的责任。”她希望年轻人可以更加积极投入创作之路,所以开辟了很多的道路让年轻人前进。

左图为第二届深耕文学创作课程的主办单位代表、导师、嘉宾与学员大合照。前排左起是潘碧华、柯金德、何国忠、曾沛、吕育陶和游俊豪。第二排左四起是方路、杨嘉仁、方肯、刘育龙、蔡晓玲和郑庭河。(图:星洲日报)

“我从不是会长到做了第二任会长,我会这么热烈继续地做下去,因为我觉得这件事情很有意义。而且在和这么多作家相处在一起,就会互相激励。文学创作是个人的事,推动文学是大家的事。”她认为如果没有人去办文学活动、文学讲座,文学就不存在了。所以作为会长,她要担负起这个责任。
最后,很感谢曾沛女士接受我们的采访,让我们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