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华人生活的原生态展示
——读曾沛的微型小说集《拍案叫绝》
上海·邵德怀
她写就的多是社会传真和传奇
读完曾沛的微型小说集《拍案叫绝》,又仔细阅读该书的“后记”。通常,作家为自己的新书撰写后记,无非为着介绍自己的创作缘由和主旨,说明创作的经过等。无论有意无意,作家都是为着帮助读者把书读懂和读明白。现今的文学世界,横跨纸媒与网媒,上天入地,阴阳双界,古今穿越,作家做一些“后记”工作,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作家采取传统现实主义手段从事创作,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后记”的意义。因为透过文字,我们似乎太容易把握作家和作品了。不过,如果转过一个弯,我们却可看到别一层面上的意义。
曾沛在“后记”中说,她书中共收五十篇微型小说,其中:从《弃妇》到《再续前缘》计13篇,“都是写时下随时会发生在人们身上的家庭事”;从《病》到《妈妈的智慧》计12篇,“都是刻画老年人心态的篇章”;从《情缘》到《需要您的祝福》计14篇,“都是描绘男女、夫妻间情情爱爱的事”;从《醉》到《拍案叫绝》计11篇,记录的则是“发生在都市的小插曲和社会小品”。如果加以抽象,我们可以说,曾沛的微型小说侧重描写的多是家务琐事、老人心绪、男女情愫。从分类角度看,曾沛的类型划分并不完美。“家务琐事”、“老人心绪”、“男女情愫”三项,其实均可归入“社会传真”和“社会传奇”。曾沛作为一位创作历史很长、作品数量颇丰、成绩有目共睹的写实型作家,无论她如何变幻求新,包括上述各类小说在内,大体上她写就的仍然多是社会传真和传奇,即使偶尔在《灯光蝶影》中勾画出人死而化蝶的场面,也不能改变我们对她的基本判断。
我愿意这样解读曾沛:她是一个性情厚道、与人为善的女子,处事有度量,待人有分寸;她是一个为生活在商场奔波有年的女子,风浪时时有,麻烦频频出;她是一个华人家庭的主妇,有身为人妻的但当,有身为人母的责任。这一切综合起来,把她锻造成为一个沉浸于生活波澜和人间烟火、带有明显世俗人伦气息的女性作家。所以,她常常更愿意从女性视角出发,描摹世态人生。进一步讲,她似乎更认同和看重主妇的角色,往往有意或无意地以主妇的心态看待角色,以主妇的思维去驾驭角色,甚至以主妇的口吻(语言)去叙述(描写)角色的生命履历。年轻读者,也许会读出她创作意识的传统色彩和语言组织的时代痕迹;中年以上的读者,则可能更多读出过来人的社会责任和良苦用心。
组合出一个传统色彩浓郁的华人主妇形象
曾沛微型小说创作形成上述格局,也许未必是她主观追求的结果,但是至少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从曾沛创作中,我们不一定都能找出一位“显形”的主妇形象来,然而,但凡作家观察世态的隐形视角、道德评判的潜在尺度、选取素材的情感倾向,却明明白白组合出一个传统色彩浓郁的华人主妇形象。
我们随意抽取几篇作品来看一看。《弃妇》的主角是孙威轩,妹妹遭遇不幸,其他兄妹都躲得远远的,唯有他一肩挑起了全部责任。类似事例,我们在生活中所见极多,无非是“妹妹”换做了“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等。在我印象中,华人世界中,此类现象,一直是存在的。因此,媒体也常常会出现报道,或谴责躲在一边的,或颂扬担起责任的。而采取正面视角,以写实手法,利用微型小说形式加以再现,好像并不是大多数作家的选择。曾沛却不怕这“婆婆妈妈”的素材,信手写来,还安排孙威轩因为把妹妹带在身边,反而得到了政府提供的“廉价组屋”。在简炼的情节发展中,隐隐可见一个善意的女性旁观者形象,以及她那传统得相当道地的善恶相报的意识。
《账单》也比较典型。华人自古就有养儿防老的观念,直至如今,除了一线城市,中国大陆不少地区的普通百姓依然操持这种想法。即使基本放弃了养儿防老的旧观念,长辈接受儿女的一些馈赠,基本也会视为一种享受和快乐,这是一种基本的文化。所以,当女婿买来一些滋补品,竟然同时拿出账单,自然激起丈人林老爹的不悦和失望。然而即便如此,曾沛最后还是安排林老爹选择了原谅和宽容。是啊,我们华人老人家多半是厚道善良的,只要儿女幸福,自己什么都可以迁就。小说中,林妈妈虽不是主角,但是整篇作品的感情脉络却由她主宰。正是她,促成林老爹感情态度的转换,正是她成为了作者表达思想的桥梁。同《弃妇》相比,华人主妇这一形象,从旁观者演变成为了参与者,从后台走到了前台。
还有《美食》,也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一篇作品。我们几乎都有类似的遭遇或经验:为了享用正宗的美味,常常会花费更高的费用,赶到更远的地方;到头来却发现,由于商家缺乏诚信、唯利是图,我们最终得到的却是同样来源的食品!年轻时遭遇此等事件,我们通常会据理力争、维护权益。可是年事渐长,我们往往宽容以对,只要能图个高兴,也就不去追究。詹妈妈就是一个代表性人物。她不是没有想过前去交涉,只是转念之下,才不去扑下一盆凉水。
曾沛微型小说中的华人女性形象,无论隐形的或显形的,无疑都被作家赋予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道德判断。但是,我们不能进而将“作家”与“华人女性形象”两者完全划上等号。比如面对欺诈事件,詹妈妈的处理方式,通常与我比较相近。但是我十分清楚,采取这样的方式是姑息养奸、于事无补的,所以内心绝对不会认同和支持。也就是说,我这样做了,却并不意味着我认为这是正确的——这是现代人的无奈。曾沛在创作时,也应该存在同样的情况。从这一分裂现象上,也许有人会读出作家面对现实时的无奈,我则同时读出作家面对现实时所抱持的美好愿望。细细品赏《三生有幸》、《回到从前》、《再续前缘》、《失落》、《放下》、《今生无憾》等,都可得到一些印证。
华人生活的原生态展示
上述华人主妇形象,实际上彰显的是曾沛创作微型小说时,选择素材、展示现实的一种视角,以及塑造人物、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种态度。在这一形象统领之下,曾沛通过自己写就的社会传真和传奇,展示了一个较为丰富的大马华人世界,展示了当今大马华人社会生活的原生态。
我在阅读曾沛微型小说时发现,举凡大马社会的方方面面、林林总总,她几乎都有所涉猎。比如,她关注华人家庭生活的变故,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像《需要您的祝福》,《爸爸的眼泪》,《妈妈的智慧》一类作品,往往假借家庭折射社会问题。她还通过家庭这一媒介,张扬新的道德规范。《心结》赞同丧夫女子改嫁;《失落》赞扬年轻人恪守对长辈的孝道;《苦旅》为生者计,引导丧夫女性节哀顺变,走向未来;《良策》宣扬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宣扬夫妇间互体互谅、共渡难关的精神。
与家庭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男女间的交往、异性间的情爱。曾沛似乎比较崇尚传统的爱情观念,对现代社会少数男女的所谓“开放举动”,则明确举手说“不”。在她看来,似乎“物是新的美、人是老的好”。在《回到从前》、《再续前缘》中,她就温情地呼唤重拾旧爱,期待昔日重来。她似乎还有点相信,爱是有机缘的。在《迟来的春天》里,丽娟和程程相别多年,最终竟能重续旧好。在描写爱情时,曾沛还不忘张扬两性交往中的道德准则,批评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惊人的发现》,虽然写的是秀丽和珍妮所犯下的美丽错误,但是却明明白白地表达了作家对忠贞爱情的期待。在曾沛看来,假如你欺骗了爱情,即使送出了“爱的礼物”,也难免遭到爱情的报复。只有那些重情轻利的男女,才能迎来“情缘”,获得幸福的爱情。
曾沛还将眼光从家庭延伸到社会,反映出大马华人社会面临的一些问题。《回老家吃饭》着眼于老人,写出老人在孩子成家立业后的孤独生态和寂寥心态。《邻居》具有普遍性意义,无论是现代的大马,还是当今的华社,邻里之间互不往来, 人心隔阂,由此造成的恶果已不鲜见,值得警醒。《八点一刻》和《放下》都着力于展示现代社会的生活压力,前者写的是,因工作的压力差点导致人命事故;后者写的是,因子孙不肖几乎导致感情崩溃。但作家出于善意,往往以理想主义态度,宣扬豁达人生,并为小说人物安排了起死回生的结局。《今生无憾》借助病入膏肓的刑老爹,表达出对鼓吹健康文化的自豪感。《醉》通过描写朗平的醉中记忆,折射出醉驾的严重社会危害性。
商业活动发生在生意人之间,它是现代商业社会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曾沛有过商业活动的亲身经历,所以对这一方面做过不少成功的描摹。《旅游配套》有一定代表性,不法商人为了不义之财,常常把眼光投向中老年人;他们很容易得手,却极其缺德。一般人只会注视别人的收获之丰,却不知他人付出何其之多。《投资》、《真相》篇幅短小,故事看似平平,实际上却在平淡中写出人们沉浮商海的艰难和不易。这里特别提一下《载货》和《画展》两篇作品。前者写运输公司车主在谋生时不慎涉黑,但是出于正义感,毅然决然走向警局。后者写的是作为某高官之子的“画家”,在父亲亡故前后,其画作的市场反应。作家感叹的是,在浓重的商业气息渲染下,世人着眼的竟然是画家父亲的利用价值,而不是画作本身的真实价值!
篇幅精短却包含了丰富的内涵
微型小说在人们的普遍认识中,通常多会有一个出其不意的结局,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构。自微型小说文体出现以来,确实也诞生过一批这样的作品。不过我觉得,这不能涵括全部。微型小说因为具备短小精悍的优势,作家们更应该跳跃腾挪、变幻莫测,写出面目不一、色彩斑斓的作品。
我在阅读曾沛微型小说时,特地留意过这一问题。由于曾沛的作品,展示的是“原生态”对象,所以她时常以故事的自然演变过程为线索来框架结构。应该承认,这样结构小说颇有难度,一有闪失,便会流于平淡,难于出彩。我的上述想法也许是一种苛求,但我觉得这也许是曾沛,也是全体微型小说作家寻求突破的方向。
当然,曾沛微型小说中,已经出现一些传统意义上的优秀之作、成功之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搭棚》、《苦旅》、《爸爸的眼泪》、《缘来是你》、《醉》、《邻居》、《载货》、《投资》、《无奈》、《点将》、《画展》等。这类作品的成功,主要表现在:
第一,布局谋篇,周到完整;
第二,情节演变,自然熨帖;
第三,人物命运,平中见奇;
第四,故事旨趣,以小见大。
综合起来,这几条牵涉的都是“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曾沛攫取的通常都是华人一族的日常生活片段,她通过对自己所截取的生活情节、所营造的艺术情节的描述,自然而然地表达内心的主观判断和评价。比如《搭棚》,作家以邻居(华人主妇及其女儿)的视角放眼出去,刻画了一位任劳任怨的家庭主妇形象。惠珍嫁入毛家,春去秋来,勤勤勉勉,上有所赡,下有所育。不幸的是,在一女未嫁、一老未终之际,她自己却匆匆驾鹤而去!作家创作时,以“搭棚”为契机,以“搭棚”的“原因”为引子,最后揭出“搭棚”的谜底。小说情节最出人意料的是:毛家之所以“搭棚”,最大的可能性原本在于小女出嫁或者长者逝世;而家中主妇的离世,恰恰是人们最不可能想见和置信的。这个“包袱”系得好,抖得也好。作家行文,干净利落,收放自如。补充一句:这篇小说不但写出这位女子的命运,同时也写出了人的生命的某种无常。千万不要将此视为颓废,我们要将之视为深刻。因为这是事实,是我们难以克服的宿命。
从个人偏好来说,我很喜欢《苦旅》、《醉》两篇小说。限于篇幅,这里只谈其中的一篇。“苦旅”单从字面看,似乎有点离奇。因为这“旅”,毕竟是旅行、旅游,何苦之有?然而,作家写的还确实是一次“苦旅”:一个孤独的女人,怀揣着丈夫的灵牌,千里迢迢,前去中国旅行。这是一个荒诞的事件,却又是一个可以令人信服的真实故事。这是一个冰冷的事件,却又是一个令人感动、拨人心弦的温情故事。试想,一对夫妇曾经相约去远方旅行,去享受自然和人生。可是由于某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而就在此刻,丈夫不幸离世。终于有一天,妻子出发了。临行前,她慎重其事地带上了丈夫的灵牌。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是一种多么深沉的恩爱!曾沛对孤独女子这一形象的把握,非常有力。初看,这位女子,有点不正常;细想,这位女子,不但正常,而且让人动容。是的,人生一世,常常不可能完美。可是,不完美,有时可能恰恰就是一种完美。而且,人生还可能因为某些不完美,才显出别样的光彩,包含别样的韵味。孤独女子因“丧夫遭遇”而不幸、而不完美,然而她又因”携夫远行“而解脱、而完美。出发时是“苦旅”,归来时却可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甜蜜旅行”。
微型小说因为体裁限制,我们一般难于赋予它鸿篇巨制的内含。但是,巧妙利用精短的篇幅,寄寓尽可能丰富的内涵,却也是我们可以努力做到的。曾沛在这方面,已经付出了努力,初显了成效。
201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