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70年代)
我生於吉隆坡、长於吉隆坡,是个道道地地的吉隆坡人。
我的原生家庭在吉隆坡,曾住在陈秀连,因为祖父在陈秀连开铁厂,父亲就在铁厂范围内建了所小房子,方便替祖父管理和看守工厂。后来,因为顾及孩子安全,先后搬到半山芭、陆佑律,当时父亲兼做建筑业,终於在巴生路三里半建了自己的洋房,1969底年我出嫁,离开了自己的原生家庭。
我的夫君原是彭亨州人,在吉隆坡工作认识了我,在蕉赖大同花园订购的屋子尚未建好,婚后决定就在大同花园租屋子,方便以后搬家。
对我们来说,70年代是我们成家立业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我们在71年闯业,70年代是我们事业的奋斗期;我们的4个孩子在71年至78年间相继出生,可想而知我们的生活有多忙碌。
闯业初期,我们的运输公司设在甘榜亚答,就在陆佑路与巴生路之间,当时我还在双溪毛孺华小教书,放学后才到公司帮忙,每天搭巴士往返,都得经过市中心。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吉隆坡市中心往返双溪毛孺一带的总车站,它就靠近鹅麦河与巴生河的交汇点,这也是吉隆坡命名的由来,原意泥泞河口的意思。
吉隆坡最古老的嘉美克回教堂就在两河的交汇点,是我上下班必见到的建筑物,而每天回公司,都得路经现在售卖各种游客喜爱物品的中央艺术坊,这幢历史性建筑物当时是繁忙的湿菜市,我偶尔也会进去买些菜。若想购买衣饰、用品之类的,就要到附近的印度回教堂路及茨厂街了,而后者,处处可以找到可口的美食及可讨价还价的廉价品,是观光客必访的地方。
在吉隆坡市中心位於李孝式路,还有一座香火鼎盛的「仙四师爷庙」,而我们的开埠功臣叶亚来、先贤叶致英、叶观盛、陈秀连都被神化供奉。
除了这些印象深刻的街道和建筑物,另外一个印象深刻及感情很深的地区是河清园。它原是住宅区,也是我祖父祖屋的地区,后被拆建成为一排排商店林立的商业区,刚巧我们的运输公司所在地甘榜亚答也要拆建,最佳的选择是迁到离市区最近且交通又方便的何清园了,可见这地方与我特有缘!
怀着老三,在何清园经商,份外怀念自己的童年。以前,犹记得祖父的祖屋是属独立式的,有很多房间(因为父亲兄弟姐妹共13人),客厅很宽阔,前面加了盍的空地也很宽,叔叔和姑姑常教我打乒乓……
选择租用河清园最角落一排商店最角头的一间店,主要的原因是店的对面当时还有很多空地,停放罗厘(货车)、上下货方便。然而,这地区发展得真快,很快就建满了商店,很快就由当初我们川行南马和另一间川行北马的两家运输公司,变成多家运输公司的集中地了。当时,我们不是没想到买新建的店,而是白手起家的我们,资金有限,当然先考虑买可以载货的罗厘了。
遗憾的是,这一带从本来旺中带静的地区很快便发展成为旺区,事因很多在市中心的布商和时装店都看中这地区,陆续搬来,造成屋价和租金一涨再涨,屋主笑呵呵,租户百上加斤……可见,大都会处处是商机,只要看得准、投资对,财源滚滚来!
接着,这一带商店成为吉隆坡一个最抢手的商店,连星加坡时装界也看上了。很快的,这地区连车也没地方停了,运输公司被迫纷纷搬走,这是以后的事了。不是我们没有慧眼,是我们都投资在罗厘上而不是屋业,眼见这一带的屋价涨了数百倍,远远比运输业好赚多了,怎追也追不上,怎不令人感慨万千?
由於忙着经商,孩子们小的时候,只有在共公假期或新年期间,才有时间带他们度假,星期天最常去的地方是湖滨公园、国家英雄纪念碑。要不,就是节日时带他们到独立广场、苏丹阿都沙末大厦(英殖民时政府部门) 以及高达40公尺的大钟楼(当时吉隆坡主要的标志之一) 一带看灯光、游行、表演、放烟花……偶尔带孩子到离闹市最近的精武体育馆泳池游泳,或就在附近的独立体育场、东姑公园儿童游乐场玩乐。
我这人很念旧,现在还是住在蕉赖区,只是换了间屋子吧了!运输公司搬到新街场工业区,也还在吉隆坡境内……往事历历,无论是成长、育儿、居住、工作、吃喝玩乐,都在这大都会留下深深的情感与足印,毕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