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丈夫友明打高尔夫球去了,留下美莹和女儿弯弯在家,天气很热,两人也不打算出门,就躲在楼上冷气房里看连环剧。

大约下午三时许,母女俩刚看完一套戏,拉开窗廉好让阳光可以照亮房间,居高临下望见隔几家姓毛的人家,门前停了辆货车,车上放着很多椅子和铁架。

〝姓毛那家人今晚开派对?〞女儿问。

〝通常用红色椅子是喜事,那一定是嫁女儿,毛家只有一个女儿还未出嫁;若是用蓝色椅子,可能就是那八十多高龄的毛老婆婆归西去了,车上载的全是白椅子,一半一半两种可能性,那就要看帐篷是红是白了。〞

〝妈,不必猜了,一定是老人家去世了!若是嫁女儿,没理由还未派喜柬!〞

说的果然对,帐蓬架起来了,全是白的。

母女俩决定等友明回家吃过晚餐才过去吊丧,赶紧到厨房下厨去。母女俩一面下厨一面聊天,话题总离不开姓毛的近邻……

毛老太已经活到八十多岁,自从跌了一跤行动不便也有四、五年了,近年来还有痴呆症,时不时发脾气破口大骂,也难为她媳妇惠珍一直小心侍候,还经常推着坐在轮椅的老人家散步去。

人若活上七、八十岁,也没什么遗憾了。若健康多活几年无所谓,毛老太体弱多病要人待候,辛苦家人,自己也辛苦……如今她走了,她媳妇总算是解脱了……

惠珍也真辛苦,本来孩子都已长大并成家立业了,她应该可以开始享享清福。然而,她又不能弃家里的老人家不顾。既然她要顾家里的老人,反正那里也去不了,儿媳们虽各自请了女佣,还是不放心把小孩交给女佣看管,理所当然想在白天上班时,把女佣和孩子都载回父母老家才放心,下班后在老家吃过晚饭才回。

看来,惠珍是有福气的人,两个儿子都娶了媳妇,且给她和老伴生了六个孙子。再说,虽然不同住,但就住在附近,还天天回家吃她煮的菜饭,何等幸福?

这么多人吃饭,单买菜就够伤脑筋,累是累了点,但有女佣帮忙洗洗刷刷,倒也忙得开心。孙儿吵是吵了点,可如此才像个家,常常令她想起孩子们的童时光,这些都是在闲聊时她对美莹说的。

从母亲美莹口中,弯弯才开始更了解他们的近邻,平时她们母女俩也很多话题,却很少无缘无故提到有关近邻的种种……

黄昏,友明一家三口用过晚餐之后,才慢条斯理走过去坐夜。

到了毛家,三人都被灵堂的布置吓得目瞪口呆……他们万万没料到灵前的遗照竟是惠珍的人头照!

赏析一上海.邵德怀

曾沛攫取的通常都是华人一族的日常生活片段,她通过对自己所截取的生活情节、所营造的艺术情节的描述,自然而然地表达内心的主观判断和评价。比如《搭棚》,作家以邻居(华人主妇及其女儿)的视角放眼出去,刻画了一位任劳任怨的家庭主妇形象。惠珍嫁入毛家,春去秋来,勤勤勉勉,上有所赡,下有所育。不幸的是,在一女未嫁、一老未终之际,她自己却匆匆驾鹤而去!作家创作时,以“搭棚”为契机,以“搭棚”的“原因”为引子,最后揭出“搭棚”的谜底。小说情节最出人意料的是:毛家之所以“搭棚”,最大的可能性原本在于小女出嫁或者长者逝世;而家中主妇的离世,恰恰是人们最不可能想见和置信的。这个“包袱”系得好,抖得也好。作家行文,干净利落,收放自如。补充一句:这篇小说不但写出这位女子的命运,同时也写出了人的生命的某种无常。千万不要将此视为颓废,我们要将之视为深刻。因为这是事实,是我们难以克服的宿命。                                                                                                         

赏析二 香港.东瑞

《搭棚》叙述一个辛苦的媳妇家中传出噩耗,读者以为逝世者是那个已经八十几岁的毛老太,决没想到邻居去吊丧,看到的遗照居然是媳妇惠珍而不是婆婆。意想不到的死者,作者在文中只暗示读者她的辛苦,并没有其他描写了。小说大幅度空间就这样留给了读者去思考,媳妇惠珍为什么病逝?有些小小说的细节也非常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