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商报31/10/1994(星期一) 南洋女性—-现代人语
专访:胡碧爱 受邀嘉宾:马华妇女组全国总秘书曾玉英
《让〝边缘政治的边缘〞成为历史》
曾玉英鼓励女性上列车直驱2020年
曾玉英:女性参政是理所当然的,当女性政治意识高昂时,女性只要证明她们是最好的带动者,人们谈的将是谁有能力来领导政治,而不是谈应由男或女来掌权。
继往开来—-我们今天走的路,是延续前人走过的路。
政治若此,凡事若此。
对前人种树後人凉的体会促使曾玉英乐此不疲的在政治工作上驰骋,渡过了十六个年头。身为马华妇女组全国总秘书,她坚持,关心政治、参与政治的人都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不然,你以为有多少个官职可以等着你去做?」
连马华妇女组主席拿督邓育桓也说她的话说得透澈。
「只有忧国忧民的人才会去做政治工作,为它倾尽心力,因为他们关心自己和下一代的前途。」
也因为这样,她认为女性应视参政为理所当然。就像女医生、女工程师和女律师一样,有能者居之原是无可厚非。
「一般人认为女性政治意识薄弱,认为参政不是女人的事,又认为女性已兼顾太多的事;政治应该留给男人去做;於是才生出一种说法,形容华裔女性参政是『边缘政治的边缘』。」
「无论如何,边缘也好,摸不到边也好,很多东西都是从没有到有。以前也没有女律师,女工程师和女医生,但随着女性努力不竭的跨越这个挑战,来到这个阶段,成为专业人士已不再是男性的专利。」
「同样的,女性参政也是理所当然的。现在的社会是由人去创造机会,当每个人都懂得参与政治的重要性,以及女性政治意识高昂的时候,就是要挡也挡不住了。女性只要证实她们是最好的带动者,到时,我们谈的将是谁有能力来领导政权,而不是谈应由男性还是女性来掌权。」
生命在不同的轨迹上
曾玉英也是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多届财政,曾出版《行车岁月》及《行云万里天》两书。所以当她说:我从事「运输业」时,别人会一下子会不过意来,以为她在说「印书业」。
是的,曾玉英刻意铺排她的生命同一时间走在许多个不同的轨迹上。
「人只可以活一辈子,只有精神可以永不朽。一生只扮演一个角色,那么他就只有一生。如果在生命中多扮演几个角色,那么我们可以在这一生,多享受几种不同的生活。」
除了政治、除了写书、除了事业,曾玉英还是雪州中华大会堂妇女组副主席,她把生活填得密密麻麻,绝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她有理想,有抱负。不要以为一九四六年出生的人在一九九四年已经忘记谈未来,只要心中保有那一份情怀,热腾腾的心可以永远不老。她最清楚,今天她们所做的一切,当中那股精神将延续下去,生生不息。
曾玉英近年一直跟着拿督邓育桓为马华妇女组成立各级《女青年工作坊》抛尽心力。今天,她看到女青年工作坊的茁壮,会员人数的增长,她感动於那份源起於前辈的耕耘,再融汇个人所学的政治情怀,果然绵延不绝的延续下去……
她说,政治的路途很孤单,后面没有人的路是很难走下去的。
「一个人去旅行,或许没有勇气;但是一队人,你肯定有力量去完成整个旅程。」
曾玉英反对女性把自己锁在家里,「在一个家庭,见的人不多,成长毕竟有限;只有服务社会才是最有意义的。社会、种族、事业可以同时成长,通过一班人、一个组织,服务并带来更多人一起成长,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热衷社会工作的她,早期任职教员。一九七一年和丈夫胼手胝足创业,两年后全身投入运输业;这份事业,是她今天放心积极参与政治工作的坚固基础与后盾。
曾玉英在一九七六年加入马华妇女组,当初当上支会主席。不久后获得邓育桓赏识,在其领导下上任特别事务局主任;随後成立互助队筹组连串活动,并身兼妇女部快讯《首都妇女》主编,同时也是直辖区妇女组州秘书。
一九八二年党争後,曾玉英担任妇女组中委,曾任妇女组宣传局主任,目前是全国妇女组总秘书。
曾玉英在一九七八年开始写作。她形容,当时其实也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挺满意,认为自己除了事业还有写作,可说是相当不错。直到后来在鼓励下进一步参与社会工作后,她才更深的体会女性有无穷的潜力可供不断的发挥与扮演多元角色。
成长是一辈子的事
「虽然政治工作的参与使到我的创作量减少,但我觉得这不是损失,反而在团体中不断的成长,丰富了我的人生经验,让我日后有更多的故事幻化成写作的材料。」
於是,「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成了曾沛的「信仰」。她的经验告诉她,踏出社会和一大群的人一起成长,可以学到更多。
「在政治工作中,不难想像会遇到一些对『政治』两个字投以异样眼光的人。有些人甚至看不起政治人物,认为他们是有目的的,认为他们都是要做官的,但是试问有多少个官可以给我们做?」
曾玉英不否认有些人在参政的背後藏有意图,「所以有许多妇女甚至一提到政治就害怕,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也不敢去做,觉得这是高不可攀的事,尤其不是妇女应该做或做得来的。」
「其实,不管别人怎样说,关心国家的前途与发展,投票也是一种参政的管道。」
曾玉英经常鼓励女性,在国家不断趋前的当儿,女性必须抓稳方向,搞清楚「二0二0年的大时代要来了。我现在那里,我要到那里去?」
她形容马华妇女组就像是时代的列车,缔造一个把女性组织起来,引领她们共同迈进的机会。
她笑言这趟列车的车资每年只需两块钱,甚至可以让你先来搭上一程顺风车,先上车而后补票。一切都是用心良苦,为的是免除年轻人走那许多前人走过的冤枉路,直接带领他们走向康庄道。
「
要去适应时代的洪流,总得具备许多基本的条件。马华妇女组走过二十年的风雨,累积了前辈过去的经验,我们有了一个蓝本,有完整的计划;新一代来参与我们则等於是跑了捷径,省却了起步阶段的茫然无措。」
「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扎筷子折不断,更何况是一个组织的力量?通过互相激励成长,女性有更足够的力量去完成许多事情。即使跌倒了也有人扶持,後面还有许多人的陪伴,我们有更强大的能力去克服挑战。」
她说,马华妇女组的活动和其他组织相似,但多了个政治的管道,凭着壮大的组织力量和网络,理想的实现已有一定的基础。马华妇女组在全国有一百廿个区会和一千二百个支会,接近廿万党员,这股力量足以群策群力去完成许多大事。
上车睡觉也可前进
「这班列车最怕你不上,只要上去了,即使你睡觉,也有惊醒的时候,顶多是失去一些学习的机会,最低限度可以保障你到达目的地,免却在二0二0年时被抛到远远的后头。」
马华妇女组着重在思想上改变妇女,重点是从经济独立、提出妇女再教育运动两个方向出发。
「结婚养儿育女,躲在家中一个角落,思想停留原地是不会有进步的。必须学习再学习,而学习机会是自己赋与的,马华妇女组多年来做的就是把这群采取观望态度(被动) 的妇女改变为『主动』,再把她们引向『带动』的行列,不断策划插花和烹饪就是为了要把这些所谓的『师奶』引出来。」
她说,当人们达到安全的生理需求,就会开始对社交与参与产生需求;接下来会要求被尊重,最后开始对自我实现产生需求。女性必须努力培养自己去攀上这个境界。
「要把女性引领向一个新的高峰,马华妇女组扮演了它的角色。我们有这个共识,通过全国的影响力,把一整套的计划,包括思想上的带动、培训计划,甚至职业训练等等一一落实。」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把「做到最好」当为一个目标,把继往开来的精神融会贯通,女性的明天一定更好。
政治若此,凡事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