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人生行程的轨迹

●    中国–潘亚暾

~~读曾沛小说集《行车岁月》有感~~

1990年5月16日病中写于暨南园

曾沛女士写了20多年小说,只是散见于南洋报刊杂志,《行车岁月》是她结集出版的第一本小说集,收入她60年代末期以来写的短篇小说佳作,共19篇。读毕,我感觉这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书,从中可以看到时代前进的足迹在作者心中引起深沉的回荡。面对严峻的生活,曾沛认真地观察、思索、品味着流逝的过去,以炽热的感情努力捕捉扑面而来的现实生活中的新信息,寻找二者之间联结的纽带。作者对马来西亚人情世态、自然风物的描绘使我感到非常亲切,小说展示的那个美丽神奇的国庋,令人悠然神往。

曾沛这部小说集多半是”女性形象小说”,作者以女性的眼光观照社会生活,以表现妇女意识、妇女命运,体现出鲜明的女性风格,属于女性文学。曾沛作为一个女作家,在她的作品中从女性的自我意识和女性特有的感情经验、内心感受出发,审视与评价马来西亚妇女(主要是马华妇女)的过去经历与今天的现状。《身在福中不知福》塑造了一个体贴弟妹,宽厚通达,识大体的大嫂形象,她实际上成了”一家之主”。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基本细胞,曾沛通过对这一细胞的剖析,宣扬了温情主义、自我牺牲、仁爱之心等被我们中国自古以来视为美德的东西。曾沛的小说,不拘泥于一般的女性文学所渲染的妇女不幸的婚姻、母爱、家庭温情的框套,而是对马来西亚现实环境中的妇女处境加以深入探讨。集子中有些作品的女主人公身上表现出现代女性的独立精神的高涨,这是社会日益发展、开放的必然产物。《媳妇》中的芳芳努力挣脱旧规范,改变对男人的依附,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她认为”唯有多方面的参与,才能进一步的提升及肯定自己的能力!如此,才会活得更有意义、更充实、更快乐!”她说:”无论在怎样的环境,无论有多忙,我认为我们女性在婚后,应该尽量把握时间去争取一些属于我们灵性的寄托,思想保持不落后,他日或有发挥的余地” ,芳芳的思想和行为,起初引起秦老太的不满,婆媳间产生了矛盾。从小说中可以看到,现代女性在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上,他们的需要已从爱情美满走向人性完善。《敏娜》中的主人公是马来族青年女子敏娜,她是个残疾人,尽管命运坎坷,可她并没有消沉,没有放弃自我的追求,以顽强的毅力冲破生理缺陷给自己带来的限制,不知疲倦地向独立生活的境界攀登,并以自己的精神和毅力感化周围的人。敏娜所表现的那种执着追求、自强不息的精神,是非常感人的。

从曾沛的小说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今日马来西亚妇女主体意识日益觉醒,她们中的许多人获得了发展自己才能和个性的机会,她们开始向以男胜为中心的社会进行挑战。特别是一些现代知识女性,她们有的已经找到了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应有的位置,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上司》里的密司钟有着广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气魄,有投身于大事业的激情,已不是那种没有主见、随波逐流的弱女子,而是自尊、自信、富于自立精神的洒脱的女性,她不再依赖男人,不再仰男人鼻息过日子,成了本行业中出人头地的”女强人”。《考验》中的甄风仪也属于牧鸡司晨式的”女强人”,富于现代女胜的反叛精神,与那些锁闭在狭窄天地、沉缅于个人感情和道德世界的旧式妇女没有一点相同之处。甄风仪走上社会并非一帆风顺,她曾遇到很多阻力和麻烦,但她处变不惊,头脑冷静,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终于一步步走上了成功之路。曾沛的这些小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展示了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包括知识、能力、体力等各方面),写出具有现代意识的女性,向着现代人的心理、人格转化的艰苦过程,正如密司钟所说:”在商场上,一个女性除非有较突出的才华与杰出的表现,否则很难能与男性一争长短” !因为女性处于事业和婚姻夹缝中,处境维艰,从某种意识上说,”女强人”的出现,是现代社会对女性的异化的结果。《上司》、《考验》等作品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予以彻底的否定,多方位表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确立。曾沛的小说对女性世界的观照与对整个社会人生的思考都常交织在一起,结合女性的命运,每每体现出对社会的评判。小说中女主人公生活经历、社会地位、文化水准迥异,但对生活的热切追求则成为她们的共同特点。

 

曾沛的社会活动范围和生活接触面很广阔,她一方面从事商务,一方面从事社会政治文化工作。不平常的生活经历,使也积累了厚实的人世的知识和经验。她的小说艺术视野相当广,作品题材复盖面宽泛。除了女性文学外,她还从运输业这一独特角度去审视业主和劳工生活,透视马来西亚商场实质,集子中的小说对市民生活也有多方面的表现。《装修》揭露了工商社会金钱对人的腐蚀。《病人》是曾沛短篇小说处女作,曾荣获第二届全国短篇小说比赛优异奖,这篇小说暴露了教育体制和家庭教育存在的严重弊端,这些弊端的存在对年轻人构成了极大威胁,并引发了一出悲剧。《行车岁月》通过运输车主曲折的生涯这一窗口,反映了商界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以及现实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变心》写的是一个畸型的婚姻,女主人公在丈夫有了外遇后,想法去敲诈他。妻子的内心裂变,令读者不禁要问:生活中的婚姻何以会有这样的”错位”?《阿公七十岁》读后使我们不无痛苦地接受这一个事实,代与代之间很难取得共识,特别是在一个多元而开放的时代。想填平代沟或许只是一种奢望。

 

读曾沛的小说,深感作者对生活有着深刻的感受力、理解力和洞察力,她敏脱地捕捉生活中的人和事,探寻人生行程的轨迹,剪下一个个片断,撷取一朵朵浪花,加以艺术的提炼和再现,融进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曾沛是一位有很强的使命感的作家,她不把创作当作个人的消遣,看得出她拿起笔来时就有一种参与意识,注重作品的社会效果,正如她在”后记”中所说,她写小说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例如,写”女性群象小说 ,是希望能为她们准备一面镜子,让她们看看自己的弱点和优点以及所面对的难题。唯有在充分的了解本身的”存在价值”及所应肩负的责任之后,女性才能进一步提高本身的形象” 。由于抱着积极干预生活的态度,这就使曾沛的小说提出了许多当前马华社会所关心的问题,诸如教育、升学、代沟等等,但没有对提出的问题一一找出答案来,所以不妨称曾沛的某些小说为”问题小说” ,也有其价值,提出问题引起疗救的注意,正是解决问题迈出了第一步。

20年的创作实践和探索,使曾沛的小说在艺术技巧方面显得相当圆熟了。她的小说在形式上不拘一格,有的采取传统的写实手法,以叙述的白描为主;有的借鉴了西方现代版小说技法,吸收了意识流电影蒙太奇的剪辑法(如《阿公七十岁》即是),总之是博采众长,内容与形式结合得较完美。曾沛观察生活的角度很广泛,她总是多方位、多视点地采视生活,注意根据题材本选择具体的站位角度。她善于选取最能清晰地、准确地表现生活事件的角度透视生活,或以主人公为第一人称来写,或以次要人物的站位角度来观察主人公,或采用作者全知的第三人称叙述法,总之,能根据所表现的内容的需要,巧妙地变换观察角度。小说集子里的作品创作于20年间,因而艺术水准有高有低,笔者在读后却有这样一种印象,即这些作品乍眼看去面貌殊异,但细细体会,似乎每篇都会活跃在统一的艺术氛围里,处在统一的观念和情绪控制之中。这是因为曾沛在她20年的创作历程中,她那种对人生的关切,她的积极干预生活的态度和她那颗真挚的爱心,是始终如一的。对真善美的呼唤,构成了整部小说集的主旋律,读《行车岁月》 ,我获得了审美的享受,与此同时,也感到了作者执著的信念,受到了一种向上向善的思想情感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