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曾沛小说集《行云万里天》
香港.东瑞

(一)

这是曾沛第二本小说集子.距离她的第一本书《行车岁月》,四年过去了.然而四年前《行车岁月》出版的情景仍历历在目.那时远在香港的我,收到了她寄来的《行车岁月》出版发行仪式并进行义卖的请柬,分享到一份喜悦.四年来,海内外文坛发生了许多变化.令人欣慰的是,曾沛对社会的热心和对文学的钟爱依然如故,对名利的淡薄依然如故,对与我的友情保持依然如故.四年来曾沛并没有少写,她的谦逊谨慎,希望自已能不断进取的纯朴感情,使她在出第二本书的问题上感到了犹豫.这是为什麽这笫二本书‘姗姗来迟’的原因.

四年来,要说每一个严於要求自己的写作人没有一些长进是不可能的.曾沛自然也不例外.这些年来,凭着自身的刻苦努力,她的作品在马来西亚华文文坛产生了一些影响.她多次获邀到社团丶学校丶文艺营讲演,向爱好文艺的青少年介绍自己的创作经验;多次任各类征文的评审.已与多年前不同,曾沛还收到许许多多的读者来信,或诉说对她作品的观感印象,或就一些人生难题向她求教.这使她从中得到极大的鼓舞,也令她更为忙碌了.身兼母亲丶妻子丶老板娘丶作协财政丶妇女组职职务丶业馀写作人等等几重‘身份’,然而她少有低沉丶叹息的时候,她笑呵呵地精神总是那麽充沛丶活力十足.唯因她对人生有着明确无误的选择,她活得忙碌而充实;唯因她抱定‘努力培养自己影响别人’的生活宗旨,她始终坚强而乐观.

曾沛自称‘过去,我在写作道路上孤独地摸索,并不很勤於写作’,而今她‘孤独’写出来的作品得到社会的反响,听到读者的回应,她应不再孤独;过去,她以写一般女性丶运输工人丶白领女性及其他小人物的‘存在价值’称著,而今她的创作的‘存在价值’得到认同,作为女作家的她本人的‘存在价值’也获得欣赏,反证了社会和作家那种互相依赖的微妙关系,这是值得她和大家高兴的事.

(二)

读曾沛的小说,最好先‘读透’她这个人.曾沛和我同样是写小说的,我与她的小说有许多许多的不同,但我深信对崇尚丶信奉‘人文合一’‘先做人,再作文’方面是一致的.她说‘唯有投身生活中学习和体验丶努力培养自己的人,才有能力去协助和影响别人.’(《行车岁月》后记)她对生活和工作一直是积极投入的.我也说过‘积极的人生观是投入生活丶关心社会的变迁和人类的命运,然後有所付出.’(《创作手记》:《谈写作说人生》).

曾沛也曾公开过她的文学创作‘宣言’:‘我是希望能透过这些小人物的存在价值,反映我在生活中所领悟的一点点人生哲理, 与大家分享生命的崇高意义,这也就是我写小说的动机.’曾沛她不违言她本人和她的作品充满使命感.我在这儿提到这一点,除了想说明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决定了作家写出怎样的作品丶它们像是水渗入奶那样,渗透在作品之外,还想表达我对‘使命感’的看法.日本著名作家武者小路实笃在其四十一再版的《人生论》的《生存的使命》一文这麽理解:‘竭尽全力忠实于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应该完成的事.只有当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全力以赴的时候,他才感觉到生的价值和死的意义.’‘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并不仅仅为了活着.’在《人的生存意义》一文中这麽说:‘只要活着,就应该做一些有益的事,从中领悟到生命的价值.能够自如地延展精神世界的人,值得我们尊敬.’武君实已把‘使命感’的内涵阐释透彻了.这实在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大凡有出息有一番作为的作家都是具有使命感的,而有的人一辈子风花雪月丶闲情逸致,无论如何也修不到.使命感不是可以招之即来,想有就有的东西,它只属於那些对生活具备高度自省丶自觉意识丶不断进取丶对生命价值有着深刻体悟的人才可能拥有.

欣赏曾沛,首先欣赏她的人;欣赏曾沛,也同样欣赏她的小说.尽管我可以挑出这样那样的缺点毛病,但她的为人和她的作品实达到了一种比较完美融合的地步,体现了并非每个作家都有的‘人文和谐美’.这种将对生命的意识渗透作品中的表现,在她作品中是十分突出的,给人以难忘的不可磨灭印象.

(三)

在曾沛第一本小说集《行车岁月》中,她写了一系列女性群象小说丶上班族小说和运输系列小说,反映的生活面达到相当的广度和深度.我们既领略到她作品中那种马来西亚浓厚的本土意识和大马华人的特殊心态,也享受到她从作品人物和事件挖掘出的动人心弦的人性美,人性的善良,更对她揭示出的人生的种种缺憾而叹息不已;当然,像《上司》丶《考验》这类作品,读之使我们更对现代女性的拼搏和进取增添了深切的敬意.那样精彩的小说,放诸中外文坛,也决不逊色,该在世界华文文坛占有一席之位.想必读者也不会忘记的!

《行云万里天》这本小说集又怎样呢?

十一篇小说,虽然较之第一本书为少,但无论是思想深度丶艺术技巧丶语言文字,显见有了新的进境.人物身份或相对地单纯,但心理刻划丶描绘得更细致;故事性或没《行车岁月》强(平均来说),但构思布局更费心力,更为严谨;尤其是她的小说语言,更为凝炼优美了.而在作品的意义和思想性方面,达到更深的层次.是颇有深度的一批短篇小说.

曾沛是一位有情有义丶充满爱心丶对生活持着热忱的女作家.她认为‘爱’是‘开启美好生活的门匙’.人间有爱,可以化解冲突,生命便有理性丶有希望丶有意义,人才不会孤独,生命便充实.《行云万里天》里的作品,便奏着爱的主旋律,拂荡着温热的爱的风,将人与人之间发生着各种性质不同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牵动人的情怀.当然,曾沛并不主张和渲染泛爱和博爱.在美丑并存的现实社会,这仍无可能,也很不现实.体现牺牲精神和爱的谅解的爱,作者是充满赞美和褒扬的(《拥住阳光》),失落了爱的人们,作者笔下有一股令人窒息的沉重(《人到老年》);作者既宣扬一种爱别人时自己也会被爱的‘爱的意识’(《生日快乐》),也告诉我们自爱丶对爱作出最大付出的,爱情和生活也不会辜负她(《行云万里天》).在这本小说集里的小说,‘爱’是广义的:情侣之爱丶母子之爱丶父女之爱丶夫妇之爱丶姐弟之爱丶家庭之爱丶生活之爱丶乡土之爱丶师生之爱丶对下一代之爱… … 在一系列并不太复杂的小说情节中,作者对‘爱’的意识做了极为形象化的描写,摒弃了狭隘的儿女情长的小家子气味,而是尽力也自然地将‘爱’与‘人生’ ‘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把‘爱’放诸其应有的位置,深刻地演绎和挖掘了‘爱’的崇高意义和丰富内涵.就在爱中,让你品味和感悟爱的价值.你既会为尹大叔顾及一家人情绪而忍悲隐哀的爱而深受震憾(《眷眷爱心》),也不能不为既热爱乡土又深爱爱人的思妮的纯情寄上你的一瓣祝福(《抉择》),而对不断寻觅自身价值丶勇敢选择生活丶有着强烈自爱的妙君感到满心喜悦和钦佩(《梦中的橄榄树》).

如前所述,曾沛是一位充满温热爱心的人,她爱一切值得爱的,珍惜一切值得珍惜的.她也才能从生活中发挖这许多‘爱’的故事.是的,人生如果没有爱,该是多麽枯燥乏味!假使人间只有恨,没有一样东西值得爱,这世道和人生多麽可怕,多值得咀咒;人类没有群体去自杀,正因为这世界仍有美,仍有不少值得我们去爱的.

我们该感谢作者,给我们献出这一批充满爱的小说.它使我们感到温热丶增强生的勇气,面对漫长的人生.爱正是一种超生命的力量.人类因为能相爱生存,社会才演进和发展到今天这个时代丶这种局面.尽管仍不完善(因为仇恨与爱始终并存),但爱是人们的共同憧憬的情愫.

(四)

《行云万里天》中所收小说所体现的理性的爱和人情之美已远较曾沛第一本书的作品浓厚,这正是作者写作日臻成熟的标志.因为发掘人世间的人性美和剖析社会及人性的丑陋同样是作家的任务,同样不容易:前者,作家需要具备悲天悯人的情怀,一颗热爱世人的纯厚的心,方能从芸芸小人物身上发现其动人之处,方能从卑微中挖掘出高尚的心灵;后者,作家必须有着正直的人格,洞察社会疮疤的敏锐眼光以及完善人性的诚意,方能以宽容的态度去描写刻划我们世道的种种不善丶种种缺憾.

随着人生经验的丰富,曾沛体悟到这一点,她的笔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比较留心小说的故事性和传奇性,转向了对人物个性的挖掘和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探讨.人物成功与否在某种意义来说即深度.所收十一篇小说大体没有什麽复杂的情节.但仔细咀嚼,却不难看到作者的小说世界的视野是广阔的.曾沛将浓厚的马来西亚本土意识细密地织入她的小说中,乡情丶亲情和爱情有机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抉择》),生老病死和乡土意识交缠丶融合,她讴歌的是生於斯死於斯的认同文化观念,一反所谓‘寻根’的虚空丶伪善和矫情(《眷眷爱心》).曾沛那怕在她的爱情小说中,也少见飘渺浪漫之辞,而着重的是探讨在爱中的人的心灵的奥秘,大都饱蕴爱的哲理和人生的哲理.她认为施比受更有福,爱人自会被人爱(《生日快乐》);她为‘爱一个人包括为他受委屈;爱一个人是不使他受委屈’的微妙做了极其精彩的演绎(《拥住阳光》);自身洁爱不怕没有爱(《行云万里天》);爱生活也得爱自己,唯有寻觅和肯定自己的存在价值, 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才谈得上为社会更好的付出(《梦中的橄榄树》).曾沛的爱情小说就是这样呈多种面貌,提升到精神文化层面的高度,远非那些‘三厅 ’的廉价流行货色可以同日而语.

在这本集子中,曾沛也以严肃的态度,通过非常‘文学’的手段,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社会的组织形式从大家族趋向小家庭小单位发展之後,老人怎麽办呢?像蒋老太这样处境的老人,在华人社会中必存在着不少,她的悲剧可否不再重演(《人到老年》);在社会中,‘灵魂工程师’这称号不该专指教师,每一个父母也该扮演好这角色(《灵魂工程师》);‘慈善事业’有益於社会和众人,但这其中有没有值得我们警惕的蛀虫呢?(《慈善事业》)… … 作者的这类颇富现实意义的小说,写得真切,笔触是沉重;而心是痛的,正可发人深省,引起对社会治疗的注意.以现实主义创作的作品,尽管技巧上有不足之处’ 但它的伟大贡献也正在这里;思想内容绝不抽象,决不‘高度理性’不玩文字游戏,而是活生生丶血肉丰富地给你生活的一个画面,一个片断,给你含泪微笑丶苦笑丶冷笑之馀,思想上被深沉一击.

(五)

在《行云万里天》一书中,十一篇小说我不可能每篇都提及.与其‘点评’,每篇都讲三两句无关痛痒的话,不如着重说说几篇.

什麽是我的最爱?

我认为《人到老年》丶《抉择》丶《拥住阳光》丶《生日快乐》丶《梦中的橄榄树》和《行云万里天》等都写得很好.(当然这是和其他篇比较而言罢了).

《人到老年》通篇一气呵成,写得细致深刻.没有平时对老人生活情景丶心态的熟悉和深刻了解,不可能将老人的孤独寂寞心境丶意识刻划得这样丝丝入扣,这样读之令人揪心丶叹息.不服老的意识丶聊以消除寂寞的细节,然後是解恨丶报复的独自逛街的行动,辅之以儿孙媳妇的表现,作者从容写来,非常地纯客观,毫无人为痕迹.甚至,作者为衬托时代的变迁,借助了老人家中的家私的更换来表现:随着物质的文明,旧木椅变成藤沙发,藤沙发又换成软绵绵的皮沙发,而亲情也越变越淡薄了!这一段描写只有两三百字,却不动声色地反映了三个不同的年代.当我读到此段,禁不住暗自赞叹:曾沛,你写得绝!小说的语言,精炼生动,可说箭无虚发.写蒋老太怀旧的心绪:‘她真希望全世界的时钟都能停住!’写她逛街,痛快又悲哀,哀莫大於心死:‘… … 还很响往拥有自己的欢愉,就是死在街头也甘心!’平凡无奇的话却自有震憾人心的力量,正是作者将特殊人物心态揣摩准确透彻的证明.小说结尾用了省略号:像是老人无声的泪滴,又似一个个锤点,锤击在读者心上.好小说不妨多读,《人到老年》至少我读了七八遍以上.我以为,这篇小说是近期马华文学的重要收获之一.思想的深刻性和表现手法的比较完善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抉择》是曾沛继《阿公七十岁》之後又一佳作.同样是渗透了很深沉的热爱大马乡土的意识,唯一的不同是:《抉择》是以爱情题材来表现的,而人物变成了当前的年轻一代,因而也颇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最绝的是‘故事’的安排:女主角思妮当导游,迎接了一批批外地游客并带他们参观,但她的男朋友忠汉却移民他国迟迟不归.因此思妮‘最怕见飞机起飞’,偏偏经常要‘迎送’,这对她‘实在是一种折磨’.然而就在这种‘尴尬’的‘环境’ 中,作者藉有限的篇幅和场景(飞机场丶几个旅游胜地),还是很有力地把女主人公活泼丶忠於职守丶将离愁藏起丶深情等诸种个性丶品格表现出来.语言抒情气息浓重,也具特殊的地方色彩.篇名‘抉择’亦具双重含义:年轻一代移民他乡或留在本土是一种抉择;爱情丶亲情丶乡情丶前途… … 也都必须作一抉择,既能兼顾又有倾向性.曾沛能写得这么好,只因她的人生也充满抉择,人到中年,她已稳操胜券,她就写过很精彩的自传式文章,题目就叫着《人生的抉择》.

《拥住阳光》中的淑芳丶顺民丶以及顺民的母亲是叫人难忘的.小说只是那麽三个人物,以爱情亲情之线贯穿和交织起来.作者将三个人物的心理都写得细致丶真实而可信.不仅写了他们做什麽和怎麽做,更重要的是写了他们想什麽和怎样想.作品洋溢着一种高尚的丶委屈丶牺牲式的爱,使人深信未有终局的小说,已可结局.发展下去再有难题也是可以解决的,作者以‘在柔和的月光下,她的脸在他面前扩大发亮.感觉上,月亮的光,是来自她脸上光芒的照射… … ’这样开放性丶抒情性的结尾,表露了作家对高尚丶宽容的爱的赞美,也预示日後生活的完满.这篇小说取材并不一般,读者不妨细读,一定会被吸引住.

《生日快乐》并不是一般浅薄的短篇.曾沛实际上是在‘生日’和‘快乐’两个问题上构思她这篇小说:既探讨了生命丶生存的意义,告诉我们感恩是怎麽回事丶生死有时仅一线之差;而‘快乐’的内涵和价值又是什麽?一个家庭要美满幸福,实有赖於每个家庭成员的容让丶协调丶牺牲和互相关心.一个又一个家庭破裂了,对社会的和睦是有害的.作者只不过选取了母亲的生辰,用梦境和现实比照的手法,来艺术性地表述一个人和一个家庭的快乐和睦是建立在什麽基础上罢了.写得极为温馨亲切!

很少见曾沛以轻松之笔写她的短篇,《梦中的橄榄树》是令人惊喜的例外.潇洒丶活泼丶不羁的妙君,真让我们一新耳目.看来作者对她为不失去自己价值的选择是认同的,同样我们读这篇小说,感到一股新鲜气息随风吹来.真的,目前许多生性爱自由的新女性,在复杂的人事中,在庞大的机构里,不愿失去自己,做出了自己勇敢的选择.

多次修订的《行云万里天》,用了意识流动的手法,写出了一位少女的人生际遇,将她的在社会上的奋斗,她的爱情遭遇放诸空中的旅程展开,并用云变化的意象暗寓和衬托.在迷惘又清醒的意识流动中,我们读到了一位现代女性的心路历程,她内心的冲突丶焦虑丶否定复肯定的自省.这也是现代人那种对自己生存价值的不断寻觅的状态,在寻寻觅觅中满足自己.曾沛写女角爱情来临时的突然感受丶缺乏准备和最终接受.爱的描写甜而不腻,细而不琐,有调情而不滥情,分寸不易掌握,而作品都很好地丶充分地加以表现了.

(六)

比诸第一本书,曾沛的创作已更加有意识地在艺术技巧方面做多方尝试.上述佳作,她几乎已不停留和不满足於对人物事件做表面叙述,而已自觉地将笔力向人物内心世界开拓.不少小说情节已趋向淡化,已不追求故事的完整,更重视的是人物的精神和心理的剖析.不少篇章形成了一股流畅的思绪纲和意识流,使人物显得更真实,悲喜剧的造致更为有力可信.或幻象纷呈丶现实和虚幻交错,以表现人在无助时的绝望哀痛(《债》),或以梦境和现实比照将内心矛盾展现(《生日快乐》),或心理丶思绪和人物行动交叉发展(《抉择》丶《人到老年》,或用小小说悬念的格局将出乎意料的发展放到最後(《慈善事业》丶《回家》)… … 曾沛近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作品的进境正是她严於要求自己,不断想突破自己的表现.值得为她欣喜.在语言上,她也比以前成熟老练了.

作为好朋友,我也想到她的一些不足.以个人之见,她的缺点不是在‘使命感太强’方面.因为使命感强并非坏事,只是怎样去理解罢了.使命感的‘淡化’主要是凭靠技巧和手法:那就是不妨力求将作品在文字上表现得更为含蓄一些.她接触面广丶人生经验丰富使她不愁没有题材的优势有时反而令她少虚构而太真实,也因而影向到她的写法:侧重於写实.幸好近年她已意识到这一点,这本书的好几篇小说已注入现代因素(例如重视人的内心再现即为现代小说所强调).她正在朝向‘现代现实主义’(有人称‘发展的现实主义’)努力迈进.曾沛是有能力采用各种手法去‘探寻人生行程的轨迹’的 ,从中会满足自己也满足读者,获得更大的乐趣,而在语言上,当可更为讲究,发挥出它应有效力来.我们或可以以牢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小说是虚构而又真实的人生故事’为共勉.

还有一点期望:以曾沛丰富的社会和人生经验,以她‘有很多题材可以写’的优势,她大可以将积累的素材整理丶酝酿,写出影响力更大的中篇和长篇来,为历史悠久的马华文学大厦增添她完全有能力献出的砖石来!

10.3.1992